视域 | 博物馆新定位:助力文旅协同发展
点击社会科学报关注我们
在文化与旅游协同发展的背景下,博物馆应重新定位,转换角色,拓展功能,找准着力点,从科学规划、创意开发、培育品牌、开拓市场等方面入手,促进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
原文 :《博物馆: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
作者 | 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中心湖南工商大学基地研究员 曾耀农
图片 | 网络
01
博物馆的服务缺陷
01
中国是文物大国,但不是收藏大国。我国与西方国家在资金、技术和人才方面还有差距,除了文物保存,博物馆还有合理利用的功能,尤其是在文化旅游方面还有很大的延伸空间。中国2015年颁发的《博物馆条例》中,首次为新时代博物馆的发展指明方向。这部博物馆行业的全国性法规文件,将博物馆的三大功能由过去的研究、教育、欣赏,调整为教育、研究和欣赏。《博物馆条例》第一章“总则”中提出:“本条例所称博物馆,是指以教育、研究和欣赏为目的,收藏、保护并向公众展示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见证物,经管理机关依法登记的非营利组织。”政府对博物馆三大基本功能的次序作出新的调整,明确把教育放在了首位,这在今后很长时间内影响到博物馆的发展和运营。作为学校之外的“第二课堂”,博物馆公共教育成为影响青少年精神世界的重要课程。目前,综艺节目、颁奖盛典、博物馆音乐会表演也在悄然进驻我国博物馆界。2018年“上海博物馆亲子音乐会”将高雅的音乐表演带到博物馆中。但不可否认,我国许多地方博物馆还是“养在深闺人未识”,经常大门紧锁,难以起到推动文化旅游事业腾飞的作用。
02
寓教于旅,文旅融合
02
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既是博物馆发展的重大契机,也是博物馆面临的全新挑战。目前,随着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全国已有200余家博物馆重新开馆。博物馆应该成为新的旅游目的地,游客可接受审美教育与提升文化素质。
体验式旅游深入人心。国外学者认为,博物馆教育者不仅应该将建立博物馆与社区之间的关系作为教育的核心,而且还应该提升博物馆在社会变革中的公共服务功能,开发与维持博物馆与普遍大众之间的关系。博物馆要发挥好这些功能,还要坚持守正创新。欧美许多博物馆都使用演员进行阐释,这种模式值得国内博物馆借鉴。博物馆演员可以让观众融入历史之中,加强博物馆与观众(志愿者)的交流。在博物馆中,博物馆员工扮演历史人物,根据时节开展活动(如春节、端午、中秋),并且与观众进行符合当时情景的对话,让观众也“穿越”到这一历史时期。使用“博物馆演员”可以成为我国博物馆提高阐释能力的一种方式,也是博物馆吸引游客的一条路径。
大力扶持民间博物馆。世界最早的民间博物馆是位于英国牛津市中心博蒙特街的阿什莫林博物馆,也是英语世界成立的第一所大学博物馆,其最初藏品大多为植物学家兼查理一世御用园艺师约翰·特雷德斯坎特和他儿子的收藏。民间博物收藏对百姓的影响远比人们想象的还要深远。“乱世藏金,盛世藏宝”,富裕起来的中国人开始收藏古董书画。除了公立博物馆,政府应该大力扶持民间博物馆,使其相辅相成,共同发展。
重视新兴媒体的传播效能。2018年5月23日,第十一届AAC艺术中国年度影响力评选在故宫博物院拉开序幕;大型文博综合探索节目《国家宝藏》在中央电视台开播,讲述国宝重器的前世今生,增强了博物馆的传播力。另外,博物馆还可与“两微一端”等新兴媒体联手,使博物馆与年轻人的关系更加紧密,跨界传播使得博物馆的影响力不断增强。
展览智能化,讲解时尚化。将来博物馆的展览不仅要智能化,还要观众走到哪儿,解释就跟到哪儿;观众想了解什么,博物馆就能以智能化的方式讲述。谷歌正致力于打造数字化博物馆,目前在家里端详罗赛塔碑石,已经能比大英博物馆的研究人员看得更为清楚了。长远看来,3D打印和全息技术等可使每个人的住所轻易化作自己定义的博物馆。首都博物馆联合北京市内的社区与学校,在历史、文化遗产等资源中挖掘可以进行公众教育的对象,组织中小学生及其家长一起走进北京的城墙庙宇、历史遗址、自然景区、名人故居等地,在参观、浏览各类博物馆中学习与体悟北京的历史和现实。
文物资源以其不可替代的优势,在文化旅游产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博物馆则提供了一种保护和利用相结合的合理方式。博物馆与文化旅游之间存在着互利共生的关系,提供给旅游者高品位的文化体验,充分发挥社会教育的潜能,寓教于旅,文旅融合。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习近平总书记和平思想研究”(17BKS030)阶段性成果]
文章为社会科学报“思想工坊”融媒体原创出品,原载于社会科学报第1727期第6版,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文中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拓展阅读